#國政基金會 #智庫
#高端 #防疫制度化 #疫苗自主權
《新冠肺炎疫苗發展的瓶頸及解決之道(十四)–防疫制度化與疫苗自主權》座談會
主辦單位: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
緣 起:
在長達將近一年半的疫情警戒期間裡,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作為非「常設性」、而是任務型的臨時組織,「新冠肺炎特別條例」採用法律層次的緊急法制,讓緊急狀態成為常態化,缺乏制度化的法治基礎,更巧妙地規避立法院監督,「指揮官」的權力也被該條文無限上綱,特別是近來的疫苗分配及優先施打順序等議題。
然而,台灣即將面離「疫苗短缺」現象,在短期內沒有大量疫苗進口的現況下,指揮中心已讓首批國產疫苗通過食藥署檢驗,取得封緘證明書,預計累積至50萬劑後將可能納入公費接種清單。但在部分國人仍有疑慮的前提下,強迫民眾施打疫苗可能違反人民自主權,指揮中心應說明在未來兩個月青黃不接疫苗短缺期間,對疫情控管是否有更積極的措施,「沒有疫苗可打」的狀態下,指揮中心的因應方式為何?
視訊時間:110年8月13日(星期五)上午09:30
主 持 人:陳宜民(永續發展組召集人)
邀請貴賓: (依姓氏筆畫排列)
王任賢(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)
邱淑媞(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、前國民健康署署長)
金傳春(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)
翁曉玲(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,前NCC委員)
張斯綱(台北市議員)
陳玉珍(立法委員)
盧敏吉(中國醫藥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科主任、感染科主治醫師)
簡榮宗(產業暨新創研究中心召集人)
討論題綱:
1.「新冠肺炎特別條例」採用法律層次的緊急法制,讓緊急狀態成為常態化,立法院對於高達8400億的紓困特別預算幾乎難以監督,唯有衛環委員會中的「新冠疫苗調閱小組」對於指揮中心的各種措施略展監督成效。當防疫已成生活常態的一部分,指揮中心亦應朝向制度化法規進行調整,在法規面應如何著手進行修法?
2.即將面臨的疫苗短缺現象,指揮中心無法提高疫苗接種率。然而,國外變種病毒疫情持續升溫,台灣也即將面對九月開學潮,卻面臨無疫苗可打的狀況。指揮中心是否應提出具體的因應策略及預防措施?
3.指揮中心宣布第六輪將接種高端疫苗,意願登記將在8月13日12時截止,目前有35萬劑國產疫苗已完成封緘檢驗,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將力拚至少提供60萬劑。面對疫苗短缺期,國產疫苗的定位與民眾施打意願將是影響秋冬疫情的關鍵之一,台灣的防疫政策應有哪些策略性調整?